相纸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相纸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城遗址-【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5 23:55:25 阅读: 来源:相纸厂家

为了更好地促进对辽上京城大遗址的有效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辽上京城联合考古队,于2011年7~10月,对辽代上京皇城西门——乾德门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重要的收获。

辽上京城址是辽代营建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都城。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紧邻现代城镇。

上京城平面略呈“日”字形,由皇城(北)和汉城(南)两部分组成。关于辽上京城,宋代人撰写的文献中已有简约记载。《辽史·地理志》云:“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神册三年(918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938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上京“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内。”根据文献记载可知,辽上京皇城西墙中部的西门即为乾德门。

乾德门遗址由城门和瓮城组成。城门遗址由单门道、路面和南北两侧的夯土墩台等组成。根据门道内外倒塌的砖瓦堆积推测,城门之上应有城楼建筑。根据发掘资料可知,城门有三次大规模营建。由早及晚依次介绍。

门址三(MZ3):这是乾德门第一次营建的门址。门道基础及基槽多被门址二(MZ2)破坏。现存局部的夯土基槽,为灰褐色夯土和沙石分层叠筑,深约1米。在北侧西端的基槽底部,尚残存一块石柱础。推测门道宽(基槽内路面宽度)约6.2米;进深20余米。门道内发现L5、L6等多层路面。南北墩台均有破坏,略呈长方形,与两侧城墙相接。南北墩台的东侧均发现条石块包墙,外抹白灰面。

门址二(MZ2):这是乾德门第二次营建的门址。保存最为完整。门道方向为东偏南19度。门道南北两侧尚存较为完整的石地栿,其上残存木地栿遗痕,可辨认木地栿上残有卯口,内有排叉柱木痕。两侧石地栿下,发现保存完好的夯土基槽。基槽为灰褐色夯土和小块砺石分层叠筑,十分坚固。基槽深约3米,直接打破门址三(MZ3)基础和基槽,坐在生土之上。从考古发现看,此次修筑是乾德门城门建筑最为重要的一次营建(其夯土基础一直为后代沿用)。门道宽(地栿石内侧路面宽度)约6.2米,进深约30米;石地栿东西总长19.9米。门道内发现有L3、L4等多层路面。L3为此期最晚路面,在门道内中部保存有较好的石门限,北侧有完好的门砧石,门砧石上有长条槽和圆形门轴凹窝,原来应设双扇版门。门道内中部略高,两端略低。沿用MZ3尚存的墩台夯土,并有所补筑。墩台东西两侧均发现在夯土墙上抹白灰的做法。

门址一(MZ1):这是乾德门第三次营建的门址。门道基础南侧被现代道路破坏,仅残存北侧的部分石地栿,以及其上的木地栿和排叉柱遗痕。石地栿直接压在堆积土上,现仅存约6.3米。门道宽度不详,总进深约19米。此期残存L1、L2等路面。门道中部残存一段木门限,北侧保存有一块门砧石,原来应设双扇版门。从地栿石位置看,此次修建,北侧地栿石南移,明显不同于前两次。门道方向也略有改变,约为东偏南21度。沿用MZ2尚存的墩台夯土,在此基础上补筑夯土、并砌筑了砖石包墙。与夯土城墙衔接处的四角,均发现立石角柱的槽石,其中西北角的角柱尚存,收分斜率与墩台墙面相同。城门西立面北侧的包墙保存较好,下面的条石直接放在MZ2夯土之上,尚存有清晰的砌砖灰缝痕迹。北墩台保存较完整,东西长19.9米,(西壁)南北宽8.73米。

瓮城遗址平面呈“马蹄形”,东西内径长约26.4、南北内径宽约22.8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瓮城遗址由瓮城墙和瓮城门组成。瓮城墙主要有三次大规模营造。瓮城门有一个门道,朝南,位置有一次大的变化。

瓮城始建应与门址三(MZ3)大体同时,门址二(MZ2)仍沿用。城墙夯土为灰褐色,质地坚硬。墙体宽约8~10米左右。瓮城城门宽约5.84米,南北进深约8米。门道基础为在石柱础上放木地栿(部分直接置于夯土之上),上立排叉柱。夯土壁面有木板护墙残迹。

第二次修筑瓮城,当与门址一(MZ1)相当。城墙是在原灰褐色夯土外,包加灰黄色夯土,质地略疏。瓮城门道位置与第一次修筑的瓮城门不重合,明显偏东。门道夯土豁口残宽约6.7米。不见门道基础。

第三次修筑瓮城,晚于门址一(MZ1)。瓮城夯土墙压在门址一(MZ1)的包墙石之上。城墙夯土为黄灰色,较疏松。与L1大体同时。此时的瓮城广场中心,发现四块竖立成排的大板石,中部有圆孔,下部深埋在夯土槽内。四块的大板石东西成排,南北向竖立,与瓮城门道方向相对。应是与瓮城城门相关的建筑设施构件。

除对乾德门遗址进行发掘外,我们还通过钻探在皇城东、西、北三面城墙外发现了护城壕。护城壕多紧邻现存马面的底面,壕宽16~19米,深约1.5左右。

上京城是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之一。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说明其重要价值。

本次考古发掘,是第一次对辽代上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重要收获有以下几点。第一,首次从考古地层学上确认了上京城乾德门多次营建的情况。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乾德门城门第一次(MZ3)和第二次(MZ2)营建属于辽代,整体建筑讲究;而第三次营建则在金代,门道窄于辽代,建筑体量也变小。大体反映了上京城兴衰的历史。第二,乾德门第一次营建门道基础建筑做法,是在石柱础上置木地栿,上插排叉柱。这与汉长安城城门做法相似;而第二次营建门道基础建筑做法,是在规整的石地栿上面置木地栿,木地栿上开卯口,上插排叉柱。这与辽祖陵黑龙门门道一致,开启了有辽一代特有的建筑规制。这不仅增加了中国古代城门建筑的新实例,而且也为古代门制研究等提供了珍贵资料。第三,乾德门址仅发现一个门道,与中原地区汉唐帝国都城城门多是一门三道不同。这或许反映了少数民族王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独有的建城理念。第四,在资料提取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在发掘中,全站仪全程跟踪测绘,将遗迹和遗物进行三维定位,获取三维绘图资料,最大限度地提取了考古信息。第五,皇城东、西和北三面护城壕的确认,为辽上京城遗址保护规划的修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更好地保护辽上京城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真封神外传手机版下载

裁决之战安卓版

兵器少女腾讯版